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之所以在中國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的邏輯。探索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必然邏輯有助于研究黨領導人民建立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規律,深化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識,有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堅定制度自信,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
一、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空前危機,圍繞建立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探索。歷史上曾經實行過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也在中國輪番上演,由于它們既沒有社會基礎,又沒有階級基礎,最后都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經過長期的艱辛探索和偉大斗爭找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早在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的第一個綱領中明確提出,“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在大革命時期,黨領導工農運動,在城市建立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和市民代表會議,在農村組建農民協會,進行了政權建設的最初探索。到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人民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形態。在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陜甘寧邊區實行以“三三制”為原則的參議會制度。經過這些實踐和探索,我們黨提出了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構想。解放戰爭時期,黨在各解放區相繼召開人民代表會議,向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過渡。1949年9月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宣告新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9月通過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確立了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開辟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新紀元。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的發展歷程,揭示了其產生發展的歷史邏輯。
二、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國家政權理論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巴黎公社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指導國際工人運動的實踐,對無產階級的民主政權形式作出了描述和探索。巴黎公社以后,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巴黎公社的經驗教訓,提出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要建立真正代表人民的人民代表機關理論和政權建設學說。列寧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學說,提出并實行國家機構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理論,確立了蘇維埃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地位。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逐步形成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有中國特色的政權模式。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中國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實行怎樣的制度等問題作了系統明確的闡述,第一次提出了人民代表大會的概念。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了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構想。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總結中對人民代表會議制度進行專題論述,為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了理論準備。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程中,毛澤東發展了馬克思政權建設學說和代議制的理論,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和民主集中制的理念, 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豐富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思想,進入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蓬勃發展的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從而指導和推動了新時代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淵源,建構了其產生和發展的理論邏輯。
三、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我國的國家性質、經濟制度、國家結構等國情實際相適應的政治制度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國家性質(國體)決定了政權的組織方式(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管理國家的職權,從而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特征?,F階段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好地行使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國是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集,在中華民族繁衍發展中不斷融合、平等和睦相處,共同建設繁榮美好家園和創造優秀中華文化,這種民族特點為實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供了良好社會基礎。我國實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實行適當分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這種國家結構類型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適應,有利于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議會制度,也有別于蘇聯的社會主義蘇維埃制度,是基于中國國情現實、具有濃郁特色的政治制度,詮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現實邏輯。
四、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淵源的繼承和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文化發展的長河中,諸如大一統思想、和合思想、民本思想、天下為公等文化理念都對中國的政治制度有著深遠影響。其中,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精華,在歷史上影響著各個朝代的政治統治制度,也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著天然的文化思想淵源。早在殷商時期人們崇尚占卜迷信、重天敬鬼,后期周人從商王朝的覆滅中看到了人民武裝倒戈的力量,開始認識敬德保民重要性,開啟了民本思想的先河。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的現實動搖了人們對天道的崇拜,同時人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的主觀能動性,也促使人們對民眾價值的新認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標志著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形成。漢唐時代把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仁政思想得到進一步重視和完善。明清時期,古代民本思想得以發展,一些進步思想家對封建君主專制獨裁進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主張限制君權,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被視為中國早期民主思想的啟蒙,對中國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有本質區別,但其中蘊含的尊重人、重視人的價值、以人為治國安邦之本,重視民意等思想形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提供血脈聯系和思想土壤,支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傳統文化邏輯。
五、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證明了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好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性質的基本定位,有效避免黨派之間相互傾軋、三權之間相互掣肘的弊端,有效保證各國家機關在黨的領導下協調運轉,國家統一高效組織推進各項事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70多年來,黨和國家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團結和動員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廣泛調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繁榮鼎盛,人民安居樂業;有效調節各個國家機關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實現國家機關和領導層有序更替,形成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安定的政治局面;有力保證黨和國家事業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統籌制定和實施了13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凝聚各方面力量聚焦既定目標不懈奮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創造的“兩大奇跡”表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國家和人民經得起各種風浪、戰勝各種困難,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的可靠制度保障,也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可靠制度保障。70年的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套有效保證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政治制度,印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實踐邏輯。
總之,要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加自覺地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自信,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策部署,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宣傳好、貫徹好、堅持好、完善好。(作者系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政府網站標識碼:0000000001 黑ICP備0600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