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開始,受專題詢問啟發,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人大常委會開始深入挖掘詢問這一“制度金礦”,創設非專題式詢問模式,開創浙江省基層人大監督新模式,非專題式詢問與專題詢問共同構造形成了更加完善的詢問制度體系。對非專題式詢問模式的定義非專題式詢問,是指在全體人大代表會議期間,按照一定程序,由各人大代表中心組或代表小組就本行政區域內多個互不關聯的“詢問案”向“一府一委兩院”進行詢問的監督模式。
非專題式詢問模式的主要特點
組織非專題式詢問成為常態化、慣例化。針對專題詢問組織不夠常態、受主觀因素制約較多的問題,非專題式詢問會每年固定安排在半年度的全體人大代表會議上,此時可以克服人代會期間議題較多、難以專心組織詢問會的不利因素,從 2014年至 2020年,泰順縣在半年度的全體人大代表會議上組織非專題式詢問成為慣例。詢問場合更加公開化增大詢問監督壓強,詢問人體現的是代表中心組的整體作戰能力。答問人層級提升有利增強詢問監督效能,多主題詢問有利于集成化解決民生難題,詢問議題的產生主要是自下而上推動。制度創新更加關注提升答問質量和加強后續監督。組織專題式詢問,規定將議題于一個月前告知答問人,讓答問人備足功課,讓答問人將“詢問案”的政策背景、涉及部門職責、推進實施的計劃全面理順厘清,保證“詢問案”督促落實有章可循、有據可查。
從破解建議辦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來考量。在代表建議辦理工作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建議越來越多是涉及體制機制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部門能解決,經常需要縣政府層面統籌資源,或需要多部門協同并向縣政府匯報才能得以妥善解決。“詢問案”的提出,由“一府一委兩院”負責人負責答復,有利于代表主體提出的建議得以自上而下推動落實,有助于化解在代表建議辦理工作中“代表主體對答復不夠滿意,但又沒辦法推動”的困境窘境。
從克服專題詢問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來考量。在推行詢問制度的過程中,感受到專題詢問應詢主體層級不夠高、場面比較內部化、詢問次數安排不夠制度化,詢問監督聲勢不大、效果不夠理想。為此,專門針對專題詢問實踐中存在的程序設計缺陷,吸收專題詢問的制度優點,推動詢問機制的重新梳理、不斷探索,從而推出非專題式詢問模式。
從搭建問答雙方全新履職平臺來考量。一是為代表主體搭建一個全新的履職平臺。代表中心組召集各級人大代表做好相關議題的調查研究,是代表主體參政議政的一次集體行動,促進人大代表履行好監督職責。非專題式詢問模式的探索,不僅實現了代表傳遞民意的常態化,更增強了議政督政的精準化,推進了依法監督的實效化。二是為應詢主體搭建一個全新的履職窗口。非專題式詢問就是一場圍繞民生關鍵要事解決的“問政考試”,更是展示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小窗口”。答問人直面全體代表提詢,在廣泛的民意前面作出為民履職的承諾,更能達到改進政府工作的效果。非專題式詢問是縣人大常委會依法監督工作方式上的創新和探索,不僅詢問出了代表、群眾們原汁原味的民生訴求,也讓政府工作能更貼近群眾、貼近民心。
從更多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來考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民生熱點難點問題較多,需要發揮代表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詢問制度的創新,有計劃有步驟地批量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利益問題。就 2020年組織的非專題式詢問而言,9個代表中心組提出 10個“詢問案”,涵蓋教育衛生、旅游主業化、生態大搬遷等多主題。通過非專題式詢問平臺,群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基本上得到集成化推動解決,如對三魁代表中心組提出的如何做好生態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縣政府領導從推動實施自然村整體搬遷、全要素推進安置點建設、全速推進公共服務配套等多方面進行分析闡述,提出了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對羅陽代表中心組提出的建設下洪社區公辦幼兒園的問題,縣政府領導現場承諾 2021年開工建設。各個“詢問案”得到及時推動解決,從制度上落實和體現人大工作“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完善非專題式詢問模式的建議
黨委的強有力領導和充分支持,是詢問制度創新有效推動的關鍵保障。黨的領導是人大工作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發展的根本保證,人大工作制度的創新更是如此。創設非專題式詢問模式,自始至終就是在黨委的領導下進行,做到宏觀層面構思、重點推進及時向黨委專項匯報,保證制度創新在黨委領導下有序組織。只有與黨委目標同向、行動同步,人大監督工作、詢問制度創新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提升代表主體詢問質量,是詢問制度創新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非專題式詢問模式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求代表中心組切實提升“詢問案”的質量。議題選擇要準確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從黨委作出決策、政府著力推進、群眾普遍關注的重大事項中尋找議題,對事關全局的敏感事項和重大問題及時向黨委請示報告,確保人大監督不偏向、有作為、有權威;要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各代表中心組的積極主動性,充分發揮代表聯絡站收集民情民意的基礎性作用,善于從社會普遍關注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問題中尋找議題,做到問大事、問要事、問難事,確保了“詢問案”問得準、問得精、問得好,為詢問模式創新奠定扎實基礎。
規范制度運行和程序設計,是詢問制度創新富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要推進非專題式詢問規范化、常態化,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每次由各代表中心組提出一至兩個“詢問案”。一是深化問前調研。要求各代表中心組精心制定詢問調研方案,通過開座談會、查閱資料等各種方式,特別是與相關部門鄉鎮進行前期對接,了解政策背景,掌握第一手材料,為詢問作好準備。二是優化溝通方式。非專題式詢問前,要求縣政府對詢問議題進行專門研究,并對如何答問做到心中有數,營造有利于詢問、有利落實的寬松環境。三是緊扣主題問得準。詢問人提出的問題是受代表中心組的集體委托,應緊扣議題,做到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答問人如果對答復結果不滿意,可以進行追問,倒逼應詢人對詢問議題要深入研究與思考。四是對詢問后的督辦。要盯住效果抓跟蹤,要求于詢問會后三個月內提交答復結果,并在次年的全體人大代表會議上報告落實情況,以督辦的持續性保障詢問監督取得實效。五是對詢問后的評價。對非專題式詢問落實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測評的對象主要是“一府一委兩院”負責人及相關部門、鄉鎮的負責人,并將相關部門、鄉鎮的考核結果列入年度考核加扣分內容。
善于監督敢于監督,是詢問制度創新不斷發展的永恒課題。創設非專題式詢問制度,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具體行動,要找準依法履職行權與服務中心工作的結合點,搭建代表主體與“一府一委兩院”聽取民意、回應關切、良性互動的全新平臺。要從制度上處理好與人大與“一府一委兩院”的關系,既敢于監督又善于監督,做到合拍合力。人大常委會也要綜合運用督查、視察等多種監督形式跟蹤問效,共同促進“詢問案”辦理的逐段推進和落實到位,切實避免出現“一問了之”的情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形成“監督 -落實 -再監督 -再落實”的模式,推動人大監督工作形成合力。對“詢問案”落實不力、簡單應付、敷衍了事的單位,及時提出警示,并組織跟蹤檢查,必要時責成其主要負責人向常委會說明情況,接受再次詢問或者質詢,并將相關工作情況通報縣委、縣政府,切實把問題抓到底、抓出成效。要發揮好媒體宣傳和輿論監督作用,加大對典型事例的深度報道,披露一些既有利于社會穩定、又能夠推動解決的人大監督典型案例,使非專題式詢問更富有影響力和推動力。要把握輿論導向,對敏感問題的報道要認真把關,引導社會輿論對非專題式詢問作出正確解讀,努力營造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輿論氛圍。泰順不斷探索創設非專題式詢問模式,是為了不斷堅持和完善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非專題式詢問模式,是面對面、實打實的詢問監督,倒逼代表主體依法履職行權、獻計獻策,是對改革發展民生的大問底、大會診,也是“一府一委兩院”及其相關部門鄉鎮推動經濟民生事業發展的再細化、再落實,有助于不斷提升人大監督的科學性、權威性、實效性,推動人大監督工作再上新臺階。
來源:人民代表報
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政府網站標識碼:0000000001 黑ICP備06004973